古代称谓

雨啸青锋 发布于 2019-08-11 1245 次阅读


 

年号,谥号,庙号,尊号,爵号
年号 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。一般由君主发起。先秦至汉初无年号,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。始创年号为建元。此后形成制度。历代帝王遇到“天降祥瑞”或内讧外忧等大事、要事,一般都要更改年号。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,多则十几个。如唐高宗有14个;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,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,如永乐皇帝、康熙皇帝等。
谥号 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、诸侯、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,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,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,始于西周。
庙号 帝王死后,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立的名号。
尊号 尊崇帝后或其先王及宗庙等的称号。
爵号 古代皇帝对有功贵戚功臣的封赐。

谦称,敬称,贱称
谦称
王侯自称

  本为古人自称之词,意谓“我” “我的”,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,他人不得擅用。   例如 : 朕为始皇帝。 ( 《史记》 )
寡人 皇帝的谦称,译为“我”  例如:梁惠王曰 : “寡人之于国也,尽心焉耳矣。 ”( 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)
    皇帝及王侯的谦称,汉以后盛行   例如:权叹息日 : “诸人持议,甚失孤望。 ”( 《赤壁之战》)
寡君  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
不谷  不善,古代诸侯的谦称

一般人自称
  愚蠢的人,谦称。   例如 :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。 ( 《赤壁之战》 )
某  代替自己的名字。  例如 :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, 守前所为而已, 则非某之所敢知。 ( 《答司马谏议书》)
小人    谦称,译为“我”。  例如:小人有母,皆尝小人之食矣。    ( 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)
鄙人    古人表谦卑的自称。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,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“鄙 俗”之人、“鄙陋”之人,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,见识浅薄。
不才/不佞  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,古人表谦卑的自称。  例如 : 至以“上下相孚,才德称位”语不才,则不才有深感焉。 (《报刘一丈书》)
不肖    即“不似”“不贤”,旧时表谦卑的自称,自谦自己没有本事,不能继 承祖辈德行,多用于长辈死后
后学    学者或读书人的自称。 例如:宜为章句,以悟后学(《后汉书·徐防传》)
贱子    谦称自己。例如: 贱子因阵败。归来寻旧蹊。   ( 《无家别》 )

女子自称
  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,译为“我” 。
贱妾    女子自称。例如 : 贱妾留空房。 ( 《孔雀东南飞 <并序 >》
婢子    受奴役的女子,谦称,译为“我” 。例如: 若晋君朝以人,则婢子夕以死    ( 《左传·嘻公十五年》 )


自称家人
家严    亦称“家君”“家尊”,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。
家慈    旧时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。旧俗有“严父慈母”之说,故有此称。
舍弟    对自己弟弟的谦称。 ( 称比自己辈分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,称呼前常加 “舍”。)
拙荆    旧时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称谓。 “荆”本为一种灌木,荆钗布裙 为古代贫寒人家妇女的穿着,故以此代称。又作“山荆”  “荆室”。
贱息    古人对自己子女的谦称。 例如:老臣贱息舒祺,最少。   ( 《战国策 . 赵策》 )
犬子    对人称自己的儿子。例如: 同犬子,祝龟龄,天教二老鬓长青。 (《鹧鸪天·为老母寿》
又指对别人儿子的鄙称。   例如 : 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?(《三国演义》 )
弱息    原指年幼弱小的子女,后多指幼弱的女儿
息女    古人对外人称自己的女儿为“息女” 。
小女    对人称自己的女儿。  例如:贫贱有小女。 (《宋史》)


敬称

称君王
陛下 万岁 圣上 圣驾 天子
对皇太子,诸侯王
  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。“殿”即“宫殿”,“殿下” 本为宫殿的陛阶之下。古代天子宫中可称宫、称殿,丞相府中只可称殿,不能称宫。汉代在称天子为“陛下”的同时,称侯王为“殿下”。唐后只称皇太子为殿下,侯王不称。

称臣子
麾下    古代对将帅的一种尊称。 麾是古时军中将帅指挥用的旌旗.为将帅指挥,权力的象征,故以此称之。例如 : 愿麾下重天授之姿,负四海之望。    ( 《三国志·吴志》)
足下    手下人。不直接称对方, 而称对方的手下人, 表示尊敬对方, 译为“您”。 例如 : 秦兵旦暮渡易水,则虽欲长侍足下,岂可得哉    ?( 《荆柯刺秦王》 )
执事    侍从。不直接称对方,而称执事,表示尊敬对方,译为“您” 例如
若亡郑而有益于君,敢以烦执事。  ( 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
左右    在左右的侍臣。不直接称对方,而称对方左右的侍臣,即称“左右”; 表示尊敬对方,译为“您”。例如: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慈以晓左右。    ( 《报任安书》 )
阁下    尊称,译为“您”例如 :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,特立而独行。  ( 《与于襄阳书》)
  尊称,译为“您”。 例如 : 今君有一窟,未得高枕而卧也。   ( 《冯援客孟尝君》 )

称师长
夫子    尊称,译为“老师”或“您” 。例如: 愿夫子辅吾志,明以教我。我虽不敏,请尝试之。 ( 《齐植晋文之事》)
丈人   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,与今之“岳父”不同,译为‘您”    。例如: 至江上,欲涉,遇一丈人。    ( 《吕氏春秋》 )
  对老年人的尊称。如张老、谢老等。
(fǔ)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。  周代贵族取字时,在字前加伯 仲叔季以示排行,而在字后加 “父”或“甫”以示性别,后多沿用为男子的美称。 另泛指对老年人之尊称,如渔父、田父等。若读 fù,则指父亲或男性长辈之称。如祖父、伯父、舅父等。
亚父    古代侯王往往称自己尊敬的贤臣为“亚父”  。意为仅次于父亲的人 例如: 亚父南向坐,———亚父者,范增也。      (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)
  古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称或泛指女性长辈。周代贵族女子取字时, 字 前要加姓,姓前加孟(伯)仲叔季排行,字后加“母”或“女”以示性别。如姬原母、孟姜女等。另泛指女性长辈。如祖母、伯母、姑母、舅母等.
膝下   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。往往用于书面语。 例如:违离膝下,三十五年。 ( 《报母书》 )
爷  旧称父亲或尊贵者。 例如 : 不闻爷娘唤女声,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。(《木兰诗》)
高堂    古称父母为高堂。
泰山    旧时呼妻父为泰山。
先考    对已故父亲的敬称,又称“先君子”。
先妣 (bǐ) 对已故母 亲的敬称。

称朋友、同辈的人
先生    尊称,译为“您”或者“先生” 。
      尊称,译为“您”。 例如:卿东来,故应有此物, 可以一领及我。 (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)
子      尊称,译为“您”。 例如 :   子路日 : “愿闻子之志。”( 《论语·公冶长》
公   尊称,译为“您”。例如 :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?( 《唐雎不辱使命》)
吾子 尊称,比称“子”更亲热,译为“您” 。例如 :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,敢犒从者。    ( 《左传》 )

称对方亲眷
令堂 对对方母亲的敬称。    令尊 对对方父亲的敬称。
令兄 对对方哥哥的敬称。    令弟 对对方弟弟的敬称。
令妹 对对方妹妹的敬称。    令坦 对对方女婿的敬称。
令郎 对对方儿子的敬称。    令爱 对对方女儿的敬称。
千金 旧时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。


贱称

小子    贱称,含有轻蔑的意味。例如:小子无所畏,何敢助妇语!(《孔雀东 南飞 <并序>》)
竖子
贱称,如同“小子”。例如:竖子不足与谋 !(《鸿门宴》)

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
加“从”表示叔伯关系。  例如 : 谢安,字安石,尚从弟。 (《谢安传》)
加“太”表示长一辈。    例如 : 必躬造左公第,候太公、太母起居。  (《左忠 毅公逸事》 )
加“先”表示已逝世的尊长。  例如:  妪,先大母婢也。 (《项脊轩志》)


年龄称谓

襁褓 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布,后来引申为对不满周岁的孩童的称谓。
孩提 指两三岁的儿童,出自于《孟子》:孩提之童,无不知爱其亲也。
始龀(chèn) 是指人七八岁的时候,根据生理情况,男孩女孩在七八岁的时候开始换牙,脱去乳齿,长出恒牙,这时叫“龀”,因此有始龀之说。
垂髫 是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。古时童子未冠,头发自然下垂,因而以垂髫代替童年。陶渊明在《桃花源记》中写道:“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”正是表现出了儿童玩耍的美好场景。
总角 是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儿童。在古代男未冠,女未笄时把头发扎成两个髻,好像头顶两个角,《诗经》:“总角之宴,言笑晏晏。”
豆蔻年华 豆蔻本来是一种植物,专指女子十三四岁。唐杜牧《赠别》:“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”,豆蔻年华就是对十三四岁少女时代的称谓。
束发 指男子十五岁。束;有捆、结之意。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,因此以束起头发为男孩成童的象征。
及笄(jì)之年 女子十五岁。笄,本来是指古代人用来束发的簪子。古代女子一般到了15岁时,就把头发用簪子绾起来盘在头顶,表示已经成年。
弱冠 男子二十岁。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,表示成年,但是体犹未壮,还比较年少,又称“加冠”。也是加冠礼的由来。
而立之年 三十岁。语出《论语、为政》:“三十而立”,因此三十岁又称为而立之年。
不惑之年  四十岁,指人到中年(这里中年指四十岁),经历了很多事,也想通了很多事,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。
知命之年  五十岁。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。出处 《论语·为政》:“五十而知天命。”
耳顺(花甲)之年  六十岁。孔子曰:“吾,十有五,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花甲一词出于古代历法,以六十年为一循环,一循环称为一甲子,又因干支名号众多且相互交错,故称为花甲。
古稀之年 指七十岁。语出杜甫《曲江二首》:“酒债寻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。”古代生活条件差,活到七十岁的人很少。
耄耋之年  指八九十岁,《礼记、曲礼》记载有:“八十九十曰耄,。”《尔雅、释言》载言:“八十为耋”,根据这种解释,人们把耄耋两字连起来专指人七八十岁。
期颐之年  百岁之人,语本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百年曰期、颐。” 郑玄注:“期,犹要也;颐,养也。不知衣服食味,孝子要尽养道而已。”意思是:人至百岁,饮食、居住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,所以“百岁”称作“期颐”。


记得加群哦∇(๑′ᴗ‵๑)I Lᵒᵛᵉᵧₒᵤ❤

优秀青锋侠客学习网

嘿,大家好,小名尧尧,网名雨啸青锋,00后的小站主,某校高中生
最后更新于 2020-01-21